乱书吧 > 言情小说 > 重生之似水流年 > 第85章 两只狐狸
廖凡义:“……”
    总感觉哪不太对,但凡换个人,廖凡义都觉得这是在坑他。
    可是,董北国和齐磊,那肯定不能吧?这两人和他的关系……
    廖凡义认定,是不可能的。
    ……
    这次研讨会命名为《影视文化发展研讨会》。
    之前说了,参会的都是国内影视圈的头面人物。
    比如几位影帝、影后级别的知名演员。
    这个年代,对于这些演员来说,参加上面会议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为所属单位本来就是各文工团、话剧团和表演院校。
    发个通知,人就到了。
    再比如,一些知名的幕后工作者,导演、编剧都有。
    然后是各娱乐公司,以及私营电影制作机构的老板了。
    这里面最大牌面的当然是华宜那两兄弟。
    最后,是各大电影厂。
    后世年轻人听的熟悉一点的,像是京城电影制片厂、峨眉厂、魔都译制厂、儿童厂等等。
    这些电影厂都是改革开放之前的产物,有的甚至解放前就有了,属于体制内单位。
    早年间,承担影视宣传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任务,拍的片子也都以正片为主。
    改革开放之后,和老旧国企差不多,基本都玩不转了。
    除了,京城、长春、魔都等少数几个电影厂还能倚靠政府生存外,其它的电影制片厂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
    就比方说什么广西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潇湘厂等等,完全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大潮,只能说还剩一口气。
    但是,你别觉得这些厂牌完全是体制内的产物,没有可取之处。
    喜爱老电影的大概能有一些了解,几乎每家都有一两部值得称道的好片子。
    制作水平,其实都不差。
    问题还是出在身处体制内,天然的对市场经济接受度不高。
    电影、电视在国内,直到二十一世纪之初,还是政治宣传任务的倾向更多,冷不丁改商业模式,它就不是一套东西,肯定适应不了。
    再加上,从九十年代初开始,电影行业开始寻求出路,就学错人了。
    当时,绝大多数四代、五代导演更倾向于欧洲学派,也就是文艺电影。
    在九十年代生活过的人都有印象,那时候,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内的影响力远超奥斯卡。
    国内的导演也都跟魔怔了一样,拍了不少不能上映的艺术片。
    直到2000年,可以这么说,国内可以称得上是商业片导演的就一个冯大炮,老谋子都是玩艺术片玩魔怔的。
    可想而知,偏艺术的电影路线对上娱乐化的港片、好莱坞电影,那死的得多惨吧!
    说句公道话,后世很多人认为中国电影不行,这种不行,其实仅仅只是二十一世纪之初到14、15年,这十年的商业片不行。
    八九十年代的中国电影,其实水准是相当高。
    即便是在这十年之间,我们的文艺片水平也没退步。
    问题还是出在商业片上,资本掌控下的电影市场进入野蛮生长的状态导致的。
    至于当下,看看上面参加研讨会的这些人就知道了。
    国内影视圈儿,从厂牌到负责人,从演员到导演编剧,就靠那么点大的市场苟延残喘呢,一个个穷的嗷嗷叫,然后你要把港圈引进来?
    就明着说让我们死呗?
    可想而知,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