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楚臣 > 第五百七十四章 错估
所预料不到的。
    除了两千精锐会众外,赤山会还提供两千多船工、水手编入叙州水营,确保韩谦从叙州调来的两千精锐里,能有四分之三以上的人数,都作为骨干编入能登陆作战的战卒。
    韩谦能用的精锐老卒,仅这两点,徐明珍、温博等寿州将吏就少估算近三千人。
    棠邑兵短时间内急剧扩大到两万四五千兵马,以前者计算,精锐老卒比例仅两成稍多一些。
    再加上徐明珍、温博等人误以为浦阳、亭子山两仗,棠邑兵老卒伤亡极大,会令棠邑兵的老卒占比,更大幅度的下降锐减。
    而以后者计算,棠邑兵精锐老卒比例将近四成。
    倘若将由左广德军旧部为主的广德府民勇计算在内,棠邑兵精锐老卒占比则超过五成。
    浦阳、亭子山两仗,棠邑兵看似伤亡惨重,但实际并非如此。
    韩谦在棠邑编兵为伍,新老卒并非平均分配,而是甲类营、乙类营进行区别。
    甲类营的精锐老卒占比,要比乙类营高得多,一个差不多占到七成,一个则仅有两成。
    浦阳、亭山两仗,主要是以乙类营充当主力,更精锐的甲类营则部署在侧翼,主要通过前插打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反击等方式,稳固局面,分担乙类战营的的压力。
    韩谦如此安排,一是如此残酷的消耗战中,他只能狠下心,更多的拿新卒当消耗品,一是要麻痹徐明珍、温博等人的判断。
    实际上浦阳、亭山两仗逾四千人的伤亡,对棠邑兵的战斗力影响,相当有限。
    还有一点是徐明珍、温博等寿州将吏所忽视的,那就是叙州的武官培养体系。
    他们以为寿州三千常备兵力,基层武官数量顶多保持在三到五百人的样子。
    即便扩编时,大批老卒能提拔上来,但这些老卒要适应指挥十数人规模的小队进行作战,还是需要一个较长时间内的学习、适应过程。
    即便金鼓战旗等作战讯号的学习,对不识几个字的大老粗们而言,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痛苦的事。
    事实上,叙州除了七县五十余乡形成以左司子弟为基础的胥吏团体外,三千常备将卒接受过一年期以上的识字及基础作战指挥培养的,便超过一半。
    金陵事变后,林海峥、赵无忌、周处、冯宣等人一度离开叙州兵指挥体系,到各县执掌县政。
    韩谦如此安排,除了是方便腾出位置,使赵启、何柳锋、肖大虎、窦荣、魏续、郭却、奚发儿、林宗靖等人担任营指挥一级的将职,同时也是方便林海峥、冯宣、赵无忌等人在统兵作战之外,去适应处置更复杂的军政事务。
    韩谦同时将三千州兵,以哨队为规模,轮流拆散到诸乡参与驻防、工造、屯垦、开垦河渠、缉盗捕寇等事,除了更充分利用三千州兵的人力外,也使得队率一级的基层武官得到充分的实践培养——队率一级的武官与乡巡检使及乡佐吏之间的调动也是频频发生。
    韩谦胁裹左司斥候、子弟、工师进入叙州时,就已经着手利用有限的资源,成体系的培养各类人才。
    徐明珍、温博为首的寿州将吏不能深刻认识这一点,对短短一个月就急剧扩编到两万四五千人的棠邑兵的战斗力,怎么可能有精准的判断,继而又怎么可能准确判断韩谦的作战意图?
    甚至接到棠邑兵乘战船向进入裕溪河,进攻东溪关的消息时,绝大多数的寿州将吏,还是认定韩谦是急于争夺对巢湖通江水道的控制权,确保楚国东西两地的联络不会受到削弱。
    这时候滁州、巢州的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