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二章 举孝廉
时如何重新揪起“百家争鸣、思想解放”的学术高峰要做到这些,只光手头上的这些人,恐怕是远远不够的
    借着为太子建立幕府,刘病已准备推出自己的人才选拔机制。刘病已因为不熟悉这个时代,最初也不敢贸然行动。经过了这些年的岁月,刘病已对这个时代已经有所了解了。
    刘病己深知,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中,一个人能否获得成功、出人头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能否顺利入仕。所谓“学而优则仕”,所谓“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等,说的都是一回事,那就是——一旦能够顺利走上仕途,该有的一切自然都有。
    换句话说,一旦拥有政治权力,连带着就有了社会地位、有了名声、有了荣誉、有了财富、有了女人、有了想要的一切!中国社会之所以迄今为止仍然遗留着浓厚的“官本位”色彩,其主要缘由在此。
    简言之,在古代中国,政治决定了人们的一切!
    那么,哪些人才有入仕的资格呢?他们是以什么方式、按什么标准入仕呢?起点是否公平,规则是否公开,结果是否公正呢?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需要考查大汉皇朝的官员选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拔制度。
    大汉皇朝选拔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最普遍实行的是“察举”。所谓察举,就是由地方官对当地的吏民进行考察,以品行为标准,以地方舆论乡评为根据,把人才选拔出来,向中央举荐。察举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叫“孝廉”。所谓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子廉吏”。之所以要以“孝”和“廉”为标准,是因为“孝悌”是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洁”则是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
    孝廉之举始于太宗孝文皇帝,本来是不定期选举,从孝武皇帝时代起则逐渐成为一种定期定员的选官制度。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孝武皇帝曾两次下诏,责令每个郡国每年必须选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到了东汉时期,中央政府更是严格规定:凡户口满二十万的郡国每年必须举荐孝廉一人,其中较大的郡可以举荐二人,而户口不满十万的郡则每两年举荐一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