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重生之草根皇帝 > 第三百三十八章 求贤若渴
    <>天才壹秒記住『→網』,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韦贤不知道的是,刘病已只是先用这二十人来做试验品,当然也是为自己培训执政的班底,未来的科举,会将全国各县,郡全面铺开,再也没有什么报名条件,任何人都可参加,但是难度也会是变态的,而通过科举(殿试)选拔出来人才,在朝堂中的地位”前途无量“!
    长安城西北,一座检阅军队的校场,刘病已站在阁楼上,看着“成群结队”来自各地的士子进入校场,准备开始考试。
    刘病已控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转过身子,举起右手捏成的拳头,“慷慨激昂”的,对旁边的张彭祖道:“再过个几十年回头看今天,将会是‘名垂青史’的一天!”
    目前的考举,看起来很不起眼,也可能现在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只会录取二十个人,而且其中一大半的名额,都肯定会给贵族的考举,很可能从此改变整个大汉皇朝的政治格局。
    作为一个穿越者,刘病已却是很清楚的。在本质上来说,他搞的这个考举,相比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更像后世的日不落帝国,在其巅峰时期推行的公务员考试制度。
    唐代虽然入仕之门面向全社会开放,但是其考试过程却非常严格。考生必须先通过县考、州郡考,然后才报送朝廷,参加大考。考试及第者并不是马上就能当官,而是仅仅取得入仕的资格而已。
    朝廷考试有四个条件:“身、言、书、判”。“身”是指容貌仪表,讲究的是“体貌丰伟”;“言”是指口才谈吐,讲究的是“宏词辩证”;“书”是指书法,讲究的是“楷法遒美”;“判”是一种公文判例,讲究的是“文理优长”,往往取一些州县和廷尉过去的疑难案件,“课其断决,而观其能否”,要求考生必须通晓事理、谙熟法律,如此才能“明辨是非”、“秉公而断”。
    换句话说,要做官,除了要通过县府、州郡、朝廷的层层考试之外,还必须通过近乎苛刻的遴选:既要长得五官端正、“一表人才”,又要口齿伶俐、雄辩滔滔,还要写得一手好字,最后还得精通人情世故和法律,能够对疑难案件进行准确的研判,而且“判文”还必须写得文辞优美、“对仗工整”、言约旨远!
    什么叫人才?这就叫人才!能通过这种考试的人完全可以称之为“出类拔萃”、“凤毛麟角”!
    宋朝科举在唐代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大扩军,三年一度的一次古典科举,但是一科三等进士,加起来也不过几百人。就算把皇帝临时开的恩科,什么的全都算上,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如此辽阔的国土、众多的人口,三年的时间,最多才录用一二千个人,大家可以想像下,这是什么概念。
    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只会录取金字塔上最拔尖的那一批精英。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但凡唐宋明的科举之中所出的进士,那真是“一步登天”,就拿明朝为例,先不论状元、榜眼、探花这样的顶级学霸,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明代的翰林院为政府储材之地。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刘病已心想,以后的大汉朝也要为这个方面靠拢。)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能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例如明朝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即是庶吉士出身。而那些资质差一点的进士,放到外地起码就是知县级别。
    考上进士就能彻底改变命运,而天才毕竟是少数,俗话说:“勤能补拙!”在这一千人中,起码有一大半人,指把时间全部花在了读书上面,对外部的世界接触很少,不论玩政治手腕还是实践的操作都有所不足,而他们担任的职务,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