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精品小说 > 我的系统不正经 > 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青铜器命名中,最独特的一例
    一件青铜器的命名,自然不会严格按照学术规定的来确定。
    就比如这大小盂鼎,就属于阴差阳错被确定的名字。
    而事实上,不管当时命名的对错,学术界却沿用了最初的定名。
    当然,这也是有规则的,因为后来用的规则就是:即用大小来区别同一个盂所做的两尊青铜鼎。
    那么,这又是为什么?
    常见的说法是,“廿三年”盂鼎体量较“廿五年”盂鼎更大,正如大克鼎与小克鼎那样。
    体量的大小,成为命名大小盂鼎的标准。
    但是,出土后不久,小盂鼎便在利欲熏心的猎奇者手中消失了,至今下落不明。
    《剑来》
    现在有记录的铭文,只是当时只留下了几幅漫漶不清的铭文拓片。
    据陈梦家先生的研究,见于着录的小盂鼎拓片,出自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
    私人收藏原拓者有陈介祺、于省吾以及齐鲁发现的两拓。
    而最初的着录者,也没有记录小盂鼎的尺寸和器型、纹样,使得现代一些专家,无从比较大小盂鼎的体量。
    然而,就目前所能见到的两器铭文拓片来看,大盂鼎铭文共计291字。
    小盂鼎因为锈蚀太重,人们仅能够辨认释读100余字,但推测原铭有400余字。
    从字数来看,小盂鼎铭文远多于大盂鼎。
    尽管前者字体较小,但其庞大的数量,必然需要更大的腹壁空间。
    因此不由得使我们对两器大小,充满疑惑。
    近来有学者发现,清末齐鲁潍城收藏家陈介祺,在一封写给另一位着名藏家吴云的信札中,有这样的语句:“大盂鼎容八石,小盂鼎容十二石。”
    如前所述,陈介祺藏有小盂鼎原拓,而作为海内闻名的藏家,陈氏应当见过原器,甚至可能亲自测量过其容积。
    根据两器容积可以想见,小盂鼎实际上要大于大盂鼎。
    因此,最接近事实的是,大盂鼎因铭文字体较大,而得名为“大”,小盂鼎则相反。
    这也成为青铜器命名中,最独特的一例。
    当然,名字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东西在哪!
    可以说,大小盂鼎的经历都十分坎坷。
    对于这样的宝贝,是个人都想要,这也就是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当时的岐山县令周赓盛仗势欺人,他以借鼎欣赏的名义,将宋家的大盂鼎骗走,其实是悄悄地将其卖到京城。
    事情就是这么巧,在当时宋兆奎的孙子宋金鉴,就在京城做翰林。
    他在琉璃厂闲逛的时候,发现了这尊大盂鼎。
    自己家的东西,他焉有不认识的道理?
    他就用3000两白银,又将这尊大盂鼎赎回。
    然后不远千里,又将其送回西陕郿县的家中。
    我国有句谚语,叫做:君子之泽,五世而斩。
    这句话的意思是,富裕的家庭,一般超不过五代,就会变得贫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
    【我的系统不正经】  【】
    当时宋家的后代有个官迷,他花钱捐了一个后补知县。
    为了将知县落实,他就不惜将小盂鼎,送给了当时的西陕巡抚,那个巡抚就让他成了东阿的知县。
    大盂鼎被另一个抽福寿膏的宋家子弟卖掉,解放后,大盂鼎被大海一个大收藏家献给了国家。
    接着说小盂鼎的下落,根据史学家研究,这个宋家的官迷子弟,将小盂鼎送给的西陕巡抚应该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