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精品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27部分阅读
    ,近于以其人之 道治其人之身的意思。但后世演变为成语“出尔反尔”,则成了 言行前后矛盾,此一时,彼一时,反复无常的意思了。

    在孟子这里,实际上还是说的君与民、官与民的关系问题。孟 子的意思很简单,普通老百姓看到当官的战死而见死不救固然是 不对,但当老百姓灾荒年岁饿死或逃荒时,你当官的见死不救就 对吗?当官不为民作主,又要你这当官的来干什么呢?说到底,就 是我们常说的“你不仁,我不义”,一报还一报,也就是曾子所说 的“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话说回来,只要你当官的施行仁政 关心加民众的疾苦,那么,自然就会出现“你仁我义”的情况,那 还是叫做一报还一报,“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所以,“出尔反尔”的思想其实与《易经》所谓“积善之家, 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是相通的。善恶都是报应。当然 ,这里的报应不是佛教神秘意义上的来世因果报应,而是现世 现报,不是天报神报,而是人报。但其因果关系却是存在无疑的。

    引申开来,当然不只是君与民、官与民之间才有这种关系,就 是我们平常的人际交往中,也同样存在着这种关系。我们周围的 多人,不就是因为没有善处这种关系而弄得来“你不仁,我有 义”,今天你打我一个小报告,明天我戳你一下脊梁骨,关键时间 让你丢人现眼,下不了台。就这样愈演愈烈,最后酿成公冲突, 甚至大打出手,闹出事端来的也不鲜见。遇到这种事情,最后解 决的时候追根溯源,多半会发现正是“出尔反尔”所致。甚至我 们偶尔看新闻报道某个杀人案件,其事端也正是起于“出乎尔者, 反乎尔者也”。

    后果如此严重,难怪得曾子在说这句话时一再提醒我们:“成 之戒之!”难道我们不应当“戒之”吗?

    --

    两大之间难为小

    【原文】

    滕文公1问曰:“滕,小国也,间2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3 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4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

    【注释】

    1 滕文公: 滕国国君。滕国,古国名,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 国君是周文王的儿子错叔绣。在今山东滕县西南。公元前414年被越国灭,不 久复国,又被宋国消灭。2间:处。3池:城池,也就是护 城河。4效:献,致。

    【译文】

    滕文公问道:“腾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 司。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

    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如果您一定 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只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 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 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读解】

    两大之间难为小。服从这个,那个会来找你的麻烦;服从那 个,这个又会来跟你过不去。

    所以股文公感到为难。

    孟子的意见很明确,换一种思路,换一种活法:为什么一定 要服从于哪一个呢?我就是我,哪个也不服从,哪个也不得罪。小 固然是小,但也要小得有志气。说穿了,就是要自强自立,不要 做大国的附庸国,而要争取独立自主,保持自己的领土和主权完 整。

    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凭空口说白话,而是要靠全国 人民同心同德,深沟高垒,加强国防建设。一旦有侵略者来犯,就 与国家共存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