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精品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63部分阅读
    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原文】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1志,是为得之。 如以辞而已矣,《云汉》之诗曰:“周余黎民,靡有子遗2。”信斯 也,是周无遗民也。

    【注释】

    1逆:揣测。2靡有:没有。不遗;二字同义,都是“余”的意思。

    【译文】

    所以解说诗的人,不要拘于文字而误解词句,也不要拘于词 句而误解诗人的本意。要通过自己读作品的感受去推测诗人的本 意,这样才能真正读懂诗。如果拘于词句,那《云汉》这首诗说; “周朝剩余的百姓,没有一个留存。”相信这句话,那就会认为周 朝真是一个人也没有了。

    【读解】

    孟子是在和学生咸丘蒙讨论有关大舜的事迹时顺便说到读诗 的方法问题的。但他的这段话,尤其是关于“以意逆志”的命题, 却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名言,直到今天,仍然受到现代 文学批评专家、学者们的重视。

    所谓“诗言志”,语言只是载体、媒介。因此,读诗贵在与诗 人交流思想感情。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 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情动而辞发”是“诗言志”;“披文以入情”是“以意逆志”。 为勰发挥的,正是孟子的读诗法。

    至于现代批评所说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强 调鉴赏者的再创造,那就和孟子“以意运志”的读诗法相去较远了。

    --

    君权谁授?

    【原文】

    万章曰:“尧以天下与舜,有诸?”

    孟子曰:“否,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

    “然则舜有天下也,孰与之?”

    曰:“天与之。”

    “天与之者,谆谆1然命之乎?”

    曰:“否,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与事示之者,如之何?”

    曰:“天子能荐人于天,不能使天与之天下;诸侯能荐人于天 子,不能使天子与之诸侯;大夫能荐人于诸侯,不能使诸侯与之 大夫。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暴2之于民,而民受之。故 曰,天不言,以行与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问荐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

    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 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 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 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3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 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 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4,践天子位焉。而(5)居尧 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 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注释】

    1谆谆(zhun):反复叮咛。2暴(pu):显露,公开。3南河: 舜避居处,在今山东濮县东二十五里,河在尧都之南,故称南河。4中 国;这里指帝都。5而:如。

    【译文】

    万章问:“尧拿天下授与舜,有这回事吗?”

    孟子说:“不,天子不能够拿天下授与人。”

    万章问:“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谁授与他的呢?”

    孟子回答说:“天授与的。”

    万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