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精品小说 > 四书五经合集 > 第81部分阅读
    主义者。)我们理解孟子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 能够思考,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 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 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 的快乐。但是,仅有认识,仅有自身的发现还不够,所以要“强 恕而行”,尽力按恕道办事,这样来实行仁道。所谓恕道,我们在 本书中已经多次提到,这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己所不欲,勿施 于人。”(《论语·颜渊》、《论语·卫灵》)它的积极方便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总起来说,是 一种将心比已,推己及人的思想,用这种思想来处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如果说,“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一种认识的快乐,局 限于自身;那么,“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就是一种实践的快乐, 涉及到他人与社会了。

    由此可见,“万物皆备于我矣”所引出的,是认识和实践两大 领域的儒学追求:一是“诚”,二是“恕”,都是儒学的核心内容。 单从“万物皆备于我矣”这句话给我们的感觉,则是一种充满主 体意识,乐观向上的心态,的确有法国哲学家笛卡尔那著名的命 题”政思故我在”的精神风貌,给人以认识世界,探索真理的勇 气和信心。

    --

    随波逐流,平庸之人

    【原文】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 道者,众也。”

    【译文】

    孟子说:“做一件事不明白为什么要做,习惯了不想想为什么 习惯,一辈子随波逐流不知去向何方,这样的人是平庸的人。”

    【读解】

    在黑格尔哲学中,这样的人是处于“自在”状态的人,尚没 有达到“自为”的程度。所谓“自在”状态,就是缺乏“自觉”的 主体意识,不能自己认识自己。所谓‘咱为”,就是具有独立的主 体意识,几事都要问个“为什么”,做一件事,知道自己为什么要 做,在生活中不断反省,认识自己。如此一对照,孟子所说的 “众也”当然也就是“自在”状态的人了。当然,这个“自在”的 概念,不是我们平常所说“自由自在”的意思。

    在们今天的生活中,这种人被视为做一天和尚撞一夭钟,随 波逐流混日子的人。

    不过,话说回来,所谓“子惯成自然”,在实际生活中,有多 少人真能凡事都问个为什么呢,?

    “认识你自己!”古希腊智者的确这样提醒过我们。

    可当你每天蹬着自行车在上班的人流中“随波逐流,时,你 想过这到底是为了什么吗?

    --

    无耻之耻,无耻矣

    【原文】

    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1耻,无耻矣。”

    【注释】

    1之:至。

    【译文】

    孟子说:“人不可以不知羞耻。从不知羞耻到知道羞耻,就可 以免于羞耻了。”

    【读解】

    俗话说:“人有脸,树有皮,电灯泡儿有玻璃。”

    羞耻之心,人皆有之。

    只有无耻之尤的卑鄙之徒才不知世间有羞耻二字。

    《法句经》说:“那些不以该耻者为耻,而抱待邪恶之念的人, 将会下地狱。”

    他们是莎士比亚笔下的伊阿古,莫里哀笔下的达尔丢夫,但, 丁《神曲》中那些下地狱的人,当然,或许还有西门庆、潘金莲

    然而,一旦他们知道羞耻,也就可以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