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家兄朱由校 > 第六百四十七章 新人胜旧人
,内阁发挥了“参断机务”的作用,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的角色。
    英宗即位以后,中外奏章皆委内阁签办,事务的决定全力在内阁手上,有助于皇帝减压理政。
    内阁制的存在,可以说强化了明代的君主专制,毕竟从废除宰相以后,六部分理庶务,大事由尚书主持的廷议决断。
    但是内阁制度形成以后,首辅依靠皇帝来指挥六部,六部的权利渐次遭到侵蚀。
    由于内阁只能依附于皇帝,因此扩大内阁的权利,也是在扩大皇帝的权利。
    政治其实就是循环,废相后,政治斗争持续在中外朝、皇帝与内阁、内阁与六部、皇帝与中朝等等之间交错其中。
    但是作为集权体制的核心,皇帝大多是处于掌控者的角色。
    直到弘治年间,庙堂上突然出现一种新的情况开始,这种局面才被打破。
    弘治年间,阁臣无论以何种职务入直文渊阁,最后都能获得殿阁大学士的头衔,并逐渐形成了各级官员先加殿阁大学士头衔再入阁的情况。
    这个开头一开之后,如果不能以殿阁大学士衔如何官职散阶,则是会被百官视为异常。
    这个头在当时看来没有什么,但由内阁阁臣的权力和职责却走向了巅峰,最后在弘治八年更是出现了阁臣人选也要廷推的现象。
    廷推,这是明代选任大臣的主要方式,在弘治八年之前,廷推并不适用于阁臣。
    这件事情的起因是因为内阁缺员,所以明孝宗朱佑樘下令仿照廷推其他大臣的方式来廷推阁臣,于是吏部会同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和科道官推举了六名大臣,最终皇帝选中了李东阳和谢迁二人入阁。
    由于廷推是由吏部会同九卿、科道共同推举,推举出的往往是一些威望素著的大臣,所以明代的士大夫十分看重廷推,认为只有经过廷推得到的职务才是合理合法的。
    曾经由皇帝直接指派阁臣的特简方式在他们看来都是弊端,没有一点优点。
    因此自从弘治八年的这个头开了以后,由皇帝中旨任命或由内阁推用都会导致很多的议论,往往受皇帝特简指派的官员都不去上任,很多人以不由吏部而经皇帝指派才得到职务感到耻辱。
    长久下来以后,皇帝也就丧失了直接指派阁臣而被百官信任的权力,被直接指派的官员往往都会被同僚歧视排挤,皇帝直接失去了一张可以直接打的牌。
    尽管这样的内阁制度避免了独裁之臣出现的几率,选任制度相对来说比较公开,但皇权却没有之前那么大了。
    加上廷推的存在需要拉票,因此这样的制度逐渐演变成朋党的倾轧的摇篮
    阁臣想握权,一方面得交结内监,另方面则又要倾轧同列的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如严嵩任首辅,威权极崇,但却为阁僚徐阶所倾倒。
    张居正任首辅,也因内结司礼监冯保方能遂意,结成朋党,方可行使权力,但在革弊振衰时,仍不免受言官攻击,被指责为揽权专断的权臣,甚至祸发身后,被夺爵抄家。
    明代朋党倾轧激烈,实与内阁制度名实不符的矛盾看密切关系,让阁臣不得不成为一个善舞长袖的人游走各党派之间。
    这样的制度很难选上有能力的人,像孙传庭、金铉这样的人,如果不是朱由检大力支持,估计一辈子都很难坐上阁臣之位,因此朱慈燃对内阁的改制就是职权分明。
    自九月初一开始,内阁与六部被剥分,内阁大学士被永定为七人,分别是中极殿大学士洪承畴、文渊阁大学士金铉、武英殿大学士孙传庭、建极殿大学士李长庚、东阁大学士周延儒、文楼大学士温体仁、武楼大学士杨文岳。
    六部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