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西周长歌 > 五百二十 铜墙铁壁
    函谷关从古至今被视作“天下第一关”,最根本原因,在于其极为特殊的地形:它卡在陕陌山塬与崤山的连绵群山之中,且不在山口,而在峡谷入口两三里之后;进得关城,则又是深长如“函”的峡谷。后世《水经注》云:“北出东崤,通谓之函谷关也。遂岸天高,空谷幽深,涧道之峡,车不方轨,号曰天险……岩险周固,衿带易守。”若仅仅是如此一道长长山谷夹在两座小山之中,或可绕道背后,在兵家来讲也并非难事。偏偏是崤山,桃林高地与陕陌三大块高原山地纠结盘桓,方圆几近千里。仅仅桃林高地之夸父山,便是“广圆三百仞”。函谷关北面的陕陌山塬更是高山连绵,大河奔涌其间,两岸层峦叠嶂,最高的一座开山“方可里余,三面壁立,高千许仞”。如此山塬环绕,林木苍茫,人迹罕至,便成了横亘在中原与关中之间的一道难以逾越的广袤天险。想从中原西部进入关中,唯有函谷关一条通道。自武王克商以来,大周对连接中原与关中腹地的这座关城十分重视,历代天子都大加修葺。除了关城全部改用长大的石条砌垒,更重大的改进,是将关城的城墙向两岸山塬各自伸展了约五六里,成了以关城为轴心的一道小长城。两端长城的山顶处,设置了两座烽火台,但有敌情,孤直的两柱狼烟在山顶直冲云天。长城之上,女墙垛口与石条城墙连为一体,箭孔密集又坚固异常;每隔三丈,有一座排列整齐的小山——全是打磨光滑的粗大滚木与打成各种形状且大小不一的石块;每隔五丈,便有一支固定在巨大木架上的强弩,同时有一间专门储藏远射箭矢的石屋;小山与石屋之间,则是绵延不断的兵器架。但有战事,除了兵士手中的兵器,兵器架上也插满了各种趁手兵器,绝不至于出现刀剑砍地卷刃而无处可换的情形。为了确保函谷关万无一失,周孝王时专门向关城之内的军营四周迁移了五百户老周人。这五百户人家或种田或狩猎,不向官府缴纳任何赋税,一年只做两件事:一个月制石,一个月制木。所谓制石,是开凿坚硬岩石,然后打磨成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块石片。所谓制木,是入山砍伐枯死的树木,截取树干最粗的中段,做成两头尖锐中间粗大的滚木。每逢战事,五百户百姓立即聚集,精壮者组成搬运手队伍,老弱妇幼便为大军舂面舂米造饭。函谷关平日只驻一万步兵,但在这种长期精心构筑的防守壁垒支撑下,堪称固若金汤。出关探敌时,卫和详细巡查了函谷关防御,末了只问重黎一句:“楚军一旦攻城,能否支撑三日?”重黎思忖片刻,慨然拱手道:“禀报卫侯:外无救援,重黎足可支撑旬日!”卫和一摆手:“好!寡人不增兵。但起狼烟,算你开打。支撑三日,便是大功。”今日在城头一望,重黎便知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恶战。但他还是按照预先的谋划,将一万甲士分成了两班迎敌,每班五千,每两个时辰一轮换。因了关城两端共有长城十余里,所以每班专设了一千名游击手,哪里吃紧赶到哪里。楚军攻城,居中猛攻的正是熊红之子熊执率领的中军主力。这里正面对矗立在两山峡谷中的关城箭楼,城外大道连同道边的低缓山坡,统共也就一二里宽。这里是函谷关的轴心,也是攻城的主要方向。熊执年轻气盛,更兼夺取头功心切,连日来精心筹划:百人一副云梯,千人一架云车,共是一百副云梯十架云车,结实的粗麻绳与铁钩,砍刀,大斧等攻城器具,更是反复查验无误。更为厉害的一手是:熊执从无法直接攻城的后续大军中集中了三千名强弓硬弩手,要彻底压制函谷关的箭雨。此刻号角一起,熊执大吼叫一声:“放箭!”列好阵势的三千副强弓硬弩一齐开射,密集的箭雨在一片尖啸中向箭楼与城墙猛烈倾泻过去。一时间,函谷关的箭楼城墙被箭雨淹没,朦胧模糊得几乎从峡谷之间骤然消失了。此时战鼓大起,五十个百人队拥着云梯,推着云车山呼海啸般冲向城墙。只要云梯搭住城墙,云车在城下拉起,城下箭雨停止倾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