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大明1805 > 第四八八章 军职调整
上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了。
    有人硬要问起来原因,也可以直接回个“朕喜欢”。
    而且,朱靖垣想要改名的东西还有不少,其中甚至包括武官系统的整个军衔和职务体系。
    朱靖垣想把将校尉加上中下的军衔系统,改回到大明传统的品级、武职、勋位体系。
    神州古代原有的官僚系统,包括文官和武官两个系统,对“爵”、“官”、“阶”、“勋”的区分,在唐代的时候就已经成熟了。
    “爵用以定尊卑,官用以分职务。阶用以叙劳,勋用以叙功。”
    在大明,爵是公、侯、伯,明初有子、男,后不用,仁武朝之后再次启用。
    职是总兵、参将、游击、守备、把总,相当于实际的职务,直接对应管理的部队规格。
    阶是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可以视为某种形式上的军衔。
    勋是柱国、护军、轻车都尉、骑都尉、骁骑尉、飞骑尉、云骑尉、武骑尉,相当于勋章。
    爵位,官职,官阶,勋位,相互之间都有明确区分,这套管理方案非常的成熟。
    官员按照官职工作,按照官阶发俸禄,按照勋位发奖励。
    但这个制度也有些过于复杂和严格,不同体系的身份待遇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异。
    官职高了官阶不一定高,官阶高了官职也不一定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就是可能会出现“少将团长”见“上校师长”的情况。
    这样两个人见面的时候到底以谁为尊?
    哪怕制度规定了以官阶为尊或者以官职为准,实际使用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争执和麻烦。
    所以在之后的宋明清三代,都在对这个系统进行优化更加实用性的调整。
    逐步确定了以官职为主,以官阶品级为辅的“职”、“阶”分离传统。
    主要以官职来确定俸禄和待遇,但是官阶系统仍然继续保存存在,作为同官职下的差异性辅助。
    如果一个人的官职提升了,那官阶也会在近期直接升到对应级别上去。
    如果一个人的官职始终不上升,那官阶也会停在一个阶段,卡在一个上限不能再升。
    比如说,一个军官职务升到了师长,那军衔就在下次考核对应升到大校。
    一个军官的职务是团长,那他的军衔最高只能升到上校了。
    这样就不会出现团长军衔比师长高的情况了。
    如果一个人在工部侍郎位置上干的很好,而且干满了两任了,而工部尚书也不到退休年龄,也就不可能直接把侍郎提成尚书。
    但是可以给侍郎加一级品级,让正三品的工部侍郎,享受从二品的待遇,下次晋升的时候,也以从二品为起点,而不是正三品侍郎。
    这种制度设计直到朱靖垣穿越的前世都还在理所当然的运转着。
    遗憾的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发生了扭曲甚至倒退。
    在那个仁人志士寻找救国道路的混乱的年代,各方势力或是为了明确与过去割裂的决心,或是为了更彻底的学习泰西的制度,或是避免被旧系统侵染,都放弃了本土自行演化出的职阶体系。
    那个九品十八级的品秩,本来可以算是神州本地演化出来的最终版本的军衔和官阶系统。
    它最为简单,最方便普通人理解。
    小孩子都知道正比副大,一品比二品大,没文化的大头兵也能直接理解。
    还不容易产生混乱和误解。
    用一品、二品的数字表示军衔高低,与都督、总兵的实际官职不可能混淆。
    九品十八级也有了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