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大明1805 > 第五八六章 半导体产业成果存入社稷库
其实都在生产低工艺的芯片。
    像是路由器芯片、各种智能家电芯片、声音解码芯片、车载电脑芯片、闪存芯片等等。
    甚至于后者才是主力,产品产量远高于前者。
    追赶最先进工艺的光刻厂,要花费极大量的成本用于购买最新的光刻机,用于最新的工艺实现和改进。
    成熟工艺的光刻厂,只需要不断的接单生产就行了。
    ad原来的光刻厂格罗方德,给ad生产处理和显卡的时候,因为没有利润都快倒闭了。
    脱离了ad,专职干芯片代工之后,反而活的越来越滋润了。
    主要是不需要投钱搞研发了。
    光刻机产业也不是从一开始就如此高精尖的。
    这个在行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也是没有特别高的准入门槛的。
    毕竟,精度低的时候,很多事情都好说。
    8086是三微米级的芯片,甚至可以用显微镜看到线路,可以直接手工画图仿制。
    只要花钱花精力就能慢慢手搓出来。
    但这种模式仅限于实验室状态,真的手搓不但效率低到离谱,关键是速度和良品率根本没有保证。
    朱靖垣前世本土在七十年代就干过类似的事情。
    想要真正的实用化,就必须要走标准化和批量化的道路,就要有配套的工业和技术体系,生产出能用的光刻机。
    进而把老师傅手工刻印章的过程,变成工业时代的机械化的自动印刷。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放弃了这个过程。
    这个世界的大明在过去的五年时间里初步走完了这个过程。
    首先制作相对容易实现的早期的接触式光刻设备。
    虽然接触式光刻的芯片良品率低下,单位成本高昂,但是可以尽快生产出实验性质的芯片,方便设计和改进。
    然后一边测试和改进芯片设计,一边继续研发正式的投影式光刻机。
    直到大公五年的时候,大明的投影式光刻机才终于定型了,目前可以实现两到四微米的生产工艺。
    未来几年将逐步实现一微米级的生产工艺。
    在朱靖垣前世的历史上,七十年代的tel8086处理器,就是用的三微米的生产工艺。
    八十年代中后期的tel80386和80486处理器,用的都是一微米工艺。
    光刻机的工作状态近似于印刷机。
    有了光刻机之后,才能建设产业链的真正核心——半导体芯片厂。
    所以在两代光刻机之后,被消息进入社稷库存档的,是一批生产出来的芯片,以及对应的设计文件。
    其中最重要的产品当然是微处理芯片。
    使用四微米工艺的八三型处理器,使用两微米工艺的十六二型处理器。
    十六二的整体性能略微超过tel8086。
    当然,两颗处理器在构架方面基本没有任何相似性。
    朱靖垣没看过8086的设计图,也不记得鞥二处理器的设计细节。
    十六二是大明工匠们自行开发出来的东西。
    再加上大明的计算机底层逻辑,就跟前世的计算机有着很大差异。
    所以按照朱靖垣前世的典型处理器分类标准,十六二这个处理器甚至不能简单的归类某个体系中。
    既与tel86系的复杂指令集有明显不同,也不能算是risc体系的精简指令集。
    总体看上去更像是将两个方向的特性糅合到了一起。
    当然,这是朱靖垣带着前世的观点,以前世标准去看待这款新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