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书吧 > 历史小说 > 大明1805 > 第五九九章 宗室和教育
系亲王重编,还要给部分已经定名的宗室改名。
    朱靖垣是皇帝但不是族长,这种事情本来是太上皇直接管理的。
    所以朱靖垣跟老爹商量。
    朱靖垣把自己的想法写清楚,让牛鉴直接发给顺天府的父亲,大明的太上皇朱简炎。
    朱靖垣很快就收到了回应,老爹觉得宗室确实该改革了,可以按照这个方向去拆分宗室管理体系。
    在这样的基础上,老爹还问了另外一个问题。
    宗室实际上是全程义务教育的,那么是否应该在民间也实施普遍的义务教育?
    朱靖垣看了之后也再次陷入了思考。
    教育事业确实需要关注,需要提前做好规划。
    朱靖垣不喜欢义务教育,最起码不喜欢后世欧美的义务教育。
    绝大部分人自己其实也都明白,不同的人的智商绝对是有实质性的差距的。
    将所有的孩子放到一起,全部强制他们学一样的知识,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
    对于没有基本天赋的人而言是折磨,送到高中和大学也是混天撩日,还会影响他人的学习。
    对于有天赋的而言,也会因为教学进度必须迁就他人,而不得不放慢学习的速度。
    朱靖垣前世自己经历的义务教育,以及自己了解的欧美的义务教育,都已经不是原教旨的义务教育了。
    最早期的义务教育是普鲁士人搞的,是为了获得拥有基本读写能力的士兵。
    提高普鲁士国家在泰西大陆上的竞争能力。
    “普鲁士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忍耐、勤勉、守纪和为国效忠的品行。”
    欧美各国在工业化之后开始搞义务教育,是为了获得拥有更高知识水平的劳动力。
    因为更进一步的工业化需要更更高水平的劳动力。
    但是,工厂想要更高水平的劳动力的话,为什么不自己去培养呢?
    工厂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首先觉得这种成本太高了。
    美国人废除奴隶制的本质原因之中,就有培养蓄养奴隶当工人比用自由工人成本高的因素。
    更重要的原因,是从零开始培养一个中学水平的工人的速度,远远跟不上工厂扩建的速度和市场发展变化的速度。
    与此同时,在用工市场处于买方市场的时候,工厂可以提出“你没有技能我就不要”的条件。
    工厂决定让工人自己花费时间和成本培养自己,然后才能来竞争工作资格。
    但是他们很快发现工人自己培养自己效率太低了。
    工厂想要一个高中生负责记账,但是全体工人连初中都不上。
    那工厂别说找高中生了,初中都没有的。
    只能从小学生中选一个。
    所以又通过国家机构作为媒介,接过了总体上培养工人的活儿。
    当然,义务教育总体上提升了全体国民的知识水平,进而高了整个国家的生产力。
    最终能够反过来提升普通工人们自己的生活水平。
    所以义务教育是好事情。
    但是后世欧美各国的义务教育事业,却陆续偏向各种意料之外的方向。
    这是他们的社会组织基础决定的。
    启蒙时代之后,泰西形成的普世价值观的核心,就是所有人生来平等,或者说众生平等。
    由此可以引申出,所有人都有相同的资格,参与任何可能的事务。
    泰西诸国建立在这种理论基础上的国家机构,就有义务对全体国民提供相同服务,开放相同的社会权限。
    在已经有了这样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